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 页 | 概况 | 村、组干部分工 | 开心农场 | 村务活动 | 老年协会 | 党建工作 | 创先争优 | 规章制度 | 文化活动 | 喜事榜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党建工作
 
两委、组长、党员4月29日晚8时两委会议室学习材料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1-07-08 | 选择字号:
 

以治散正风气

 

詹福满  游以民

前不久,某省经过暗访组突击检查,查出一些干部上班时在宾馆打麻将、在茶馆喝茶等问题。日前,另一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据该省监察厅对各县会场所作的视频监察结果显示,其中6个县会场空无一人,1个县只有1人。随着这些现象的频频曝光,一些干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是一种不良风气,主要表现为散漫、涣散,缺乏组织纪律性。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散漫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迟到早退不在岗,不请假不汇报就离岗,常常不知去向。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或开会时开小差、读闲书、玩手机、打瞌睡,心不在焉。三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点来准点走,不迟到不早退却不卖力,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只想混日子凑时间。群众将这些散漫行为生动地概括为上班点个卯,中午洗个澡,下午玩会儿电脑,等着下班了。在散漫作风蔓延的机关里,往往会呈现环境脏、乱、差以及素质弱、效率低、态度差的整体形象。

有人认为,与相比,算不上大毛病,不必小题大做。殊不知,的危害也不小。字当头,带来的是机遇丧失。一些地方和部门干事创业的基础条件本来较好,但由于有的干部养尊处优、涣散松弛、办事效率低,致使资源被浪费、机遇被错过,事业原地踏步。字当头,还可能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特大安全事故,在惨祸背后往往隐含着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在施工、调度、管理等方面的松散混乱。刻骨铭心的教训警示我们,对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而应把它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散正风气,促使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以治散正风气,需要把从严要求贯彻到各项工作之中。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目标,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头上。研究制定干部责任与利益、职责与报酬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除工作业绩外还要加入效率、纪律、作风等指标,形成科学的责权利评价约束机制。建立和落实严格执行管理规定的责任机制,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和奖惩措施,提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奖勤惩懒、令行禁止。

以治散正风气,加强效能监察是重要手段。应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使每项制度都有明确的监督执行部门。采用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随时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公务员考核奖惩机制,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标准,使干部的业绩和待遇挂钩,并对自由散漫、履职不力的干部进行问责,避免年年订计划,年年完不成现象的发生,确保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真的不一样。     

以治散正风气,群众监督不可少。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是治散的一个好办法。可以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为群众创造能监督、敢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等,做到应公开尽公开 让群众能监督;不怕丑不护短,敢于曝光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经初步查实后公开亮相,用制度保障和激励群众行使监督权,让群众敢监督;定期进行政风行风评议,聘请群众监督员,开展问卷调查,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让群众方便监督。

 

 

如何甄别“老实人”与“老好人”(人民论坛)


人民网

老实人和老好人,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在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精神境界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换届中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老好人占先,就必须慎重甄别和对待这两种人。

老实人守规矩,老好人重圆滑。老实人给人感觉似乎是榆木疙瘩一根筋只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但他们讲原则、守规矩,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人。老好人看起来讲人情、重感情,但他们往往不问是非、不讲原则,说话办事看来头、看风向,这样的人就像墙头草,关键时候靠不住。

老实人干实事,老好人谋关系。老实人的最大特点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他们不会花言巧语,不搞弯弯绕绕,不屑投机钻营,靠的是踏实干事来立身做人。老好人则只栽花、不挑刺,喜欢吹吹拍拍、曲意逢迎,用尽心思琢磨悦人之道,即便对歪风邪气也不抵制、不斗争,凭的是四处讨好来为自己聚人气、结人缘

老实人重公义,老好人藏私心。老实人心地善良、朴实忠厚,遇事更多考虑的是集体、是大家,只要对公家有利,自己吃点亏也无妨。老好人看起来对上级尊敬有加、对同僚谦和礼让、对下属满面笑容,其实骨子里自私自利,更多地想的是自己得好处、占便宜

古人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换届中,正直老实的人受到重用,就会在干部队伍中树立起实干之风、进取之风。如果让老好人得势得利,就会让苦干实干的干部寒心。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老好人吃香?广大干部群众要擦亮眼睛,准确甄别老实人与老好人,为老实人说好话、投好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改进干部推荐、考察工作,把尊重民意和不简单以票取人辩证统一起来,重用老实人、不用老好人,真正让老实人成为香饽饽,让老好人吃不开、没市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怎样认识“老好人”

陈国栋
  所谓“老好人”,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些心地善良、朴实忠厚、热心快肠的“好人”,而是指那些处事圆滑、讨好卖乖、不坚持原则、和稀泥的“好好先生”。他们推崇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奉行的是“多栽花少挑刺”,表面上与人为善,实质是自私自利。
  有人以为,老好人没有多少坏处,这样的人还能维护团结、增进和谐。其实不然!因为这些人的心思主要放在人情关系上,而不是放在认真做事上,往往遇到难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往外推。这样的老好人越多,我们的事业越不可能开拓前进。特别是,一些老好人为了不得罪人,什么事都好商量,甚至不惜拿原则作交易,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河北石家庄团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造假骗官”之所以能屡屡得逞,除了少数人当“幕后推手”外,也与一些干部不坚持原则、当老好人有关。他们或为讨好领导、或送顺水人情,对王亚丽骗官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王亚丽能一路造假、一路升迁,给党的干部工作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古人说,“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党员干部为了事业而坚持原则、得罪人,有时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的。得罪人并不可怕,怕的是得罪了群众、贻误了事业。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上、以原则规矩为先,不溜肩、不耍滑、不逢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负于党的信任、有愧于人民的重托。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树立“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老好人吃香”的导向,真正把一大批坚持原则、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员要讲党格

  做人要讲人格,在党内要讲党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党格则是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立场气节的综合体现。共产党员讲不讲党格,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威信和尊严。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具有优秀的党格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一些党员心目中,个人价值、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分量越来越重,对过去广受赞扬的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品德,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有些党员反映:认真追求理想的,被人说成像真的一样,活得很累;只图实惠的,反倒被认为适应形势,活得很潇洒。于是,少数共产党员,甚至是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内是个党员,八小时之外还不如普通老百姓。人民日报社与人民论坛杂志社曾联合做了您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8%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的三小现象相当普遍。事实上,从近年来查出的一些腐败案件看,一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不能处理好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的关系,最终堕入了犯罪的深渊。而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丧失了党格

  党员是否讲党格,党章是一面镜子。在这一点上,党的好干部杨善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杨善洲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从地委书记到普通群众,从为官一任到造福一方,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改变。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使命依然念念不忘,只要活着,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格的充分体现,每一名党员都要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看一看政治信仰是否坚定,道德品行是否高尚,遵守纪律是否自觉,群众观点是否牢固,素质能力是否过硬,工作业绩是否突出。

  党员要讲党格,就要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定立场和信仰、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党员要讲党格,就要用崇高的理想当指引,用高尚的追求做支撑,用切实的行动去践行我们的入党誓言,做到平时工作干在前,困难时刻站在前,危急关头冲在前,服务群众想在前,加快发展走在前,让群众一眼都能看出谁是共产党员。党员要讲党格,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动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工作推动的拥护者,使共产党员的党格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大放光芒,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可亲可敬可学。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以治懒增效率

孙志勇  马洪萌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来自基层的信访干部讲,现在群众对“懒政”即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反映强烈、投诉不少。消极应付、效能低下的“懒政”,常常使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发酵升级,并可能酿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对此,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懒政”源于“懒官”。“懒官”之懒大致有三种表现:一是“心懒”,对待工作不独立思考、不结合实际,缺乏创新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对待问题能拖则拖,敷衍了事。二是“嘴懒”,发现苗头性问题,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能躲则躲,少说为佳。三是“身懒”,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电话指示、文件命令,不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懒政”和“懒官”的存在,损害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降低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效率,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群众基础。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应重视以治贪促廉洁,也应重视以治懒增效率。

  以治懒增效率,需要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治理“懒政”和“懒官”,需要切实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以优质高效的业绩取信于民。

  以治懒增效率,需要在调动干部积极性上下功夫。有的干部宁懒不勤,是由于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考核,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勤勉者吃亏、懒怠者得利。同时,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激励,使他们不断为党和人民创造新的业绩。

  以治懒增效率,需要在从严管理和监督上下功夫。有的干部之所以能够懒怠混日子,与相关管理和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没能做到公开透明、科学有效不无关系。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便捷的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可以使“懒官”在阳光下无所遁形。开展效能监察,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可以发挥监察机关在治懒增效方面的作用。积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监督作用,适时曝光典型案件,将广大干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可以使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以治懒增效率,需要在明确职责、严肃问责上下功夫。“懒官”敢懒,一个重要原因是职责不明确,失职没追究,渎职无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认真落实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做到有岗有职、有权有责。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问责制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以及不作为、慢作为等的问责力度,使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人员受到追究。对责任心不强、办事拖拉、推诿塞责、失时误事进而严重影响机关作风和政府形象的人员,可以采取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待岗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问责,促使广大干部廉政勤政、清正为民。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 邮编:45006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6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