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①
——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杜耀峰,《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1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总把群众当亲人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置,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明岳思,《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 04 版)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③—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检测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詹勇,《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