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10日晚,侯寨社区组织召开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培训会,社区三委及各村组长参加了会议,会议郭海斌主任主持。
每周四为我社区固定学习日,培训会前全体村、组干部在社区副书记郭志强的领学下,共同观看投影仪学习了三篇文章:1、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常委副局长刘正科所写的《请问:你到底在为谁工作?》;2、2012年5月7日人民论坛上桑林峰所写的《你就是他人的环境》;3、2012年5月8日人民论坛上徐文秀所写的《某种“做人”之风不可长》。通过对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使大家增长了不少知识。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理想工作、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担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快乐地工作。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和做事,你就是他人的环境,你的一言一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人的决断,工作上难免会遇到不顺心,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现在经历的这些不顺,正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有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安然处之了。
接着郭主任着重强调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要各村民组长立即行动起来,尽快实现村民代表的全覆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各村民组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正做好网格化管理。
附件:
请问:你到底在为谁而工作?
刘正科
正在开展的效能提升年行动,是要在深层次上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触动机关干部的心灵,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这里,大家必须要从心底里弄清楚一个问题:你到底在为谁而工作?
有人说:“我在为党工作,你看我从事的事业都是党的事业,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人说:“我在为人民工作,你看我的工作给人民带来了利益。”有人说:“我在为本单位工作,你看我的工作为单位完成了目标任务,给单位赢得了荣誉。”甚至还有人说:“我在为单位‘一把手’工作,你看我工作的成绩都记在‘一把手’的账上,我工作干得再好,上级领导也看不见是我干的。”…….以上种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是站不住脚的。
为了辨清楚这个问题,不妨请你认真思考三个问题:
其一,你现在的工作岗位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吗?不是。你不妨去人才市场转转看看,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在为一份工作而孜孜的寻觅,你敢说你的文凭就比他们高?你的能力就比他们强?你敢跟他们公平的竞争上岗吗?你不敢。你不妨再去工厂车间里看看,有多少工人在炎炎夏日挥汗如雨,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他们付出的不比你少,得到的不比你多。你的职务,你的岗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代替不了的。比你学历高的人多的是,比你能力强的人多的是,看看每次的国家公务员招考的场面你就会明白,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得到你已经拥有的工作岗位!只能说你是幸运的。
其二,你的工作是不要报酬完全无私奉献的吗?不是。有几个人敢说即使单位不给我开工资我也会照样工作?你每个月都开着工资,花着纳税人的钱,领工资是你的权利,干好本职是你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力的义务。如果你不拿这份机关人员的工资报酬,就不会有人强迫你如何如何干好工作,也没人要求你提升效能。说直白一点,你是在为自己能得到这份工资而工作。
其三,你真的不怕丢掉目前这份工作吗?不是。其实没有人限制你必须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事实上很多人目前的这份工作是通过自己的多方努力,甚或是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的。恐怕没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对这份工作无所谓,我不怕下岗。”你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你的职位是组织给予的,你没有理由不感谢组织,你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岗位,你没有理由不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干好自己的工作,你更没有理由跟组织讨价还价。
既然你目前的工作既不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又不是不要报酬的,又不希望丢掉这份工作,那么,仅凭这三点,就可以说,实际上归根结底你是在为自己而工作。固然,你说在为党、为人民、为单位而工作,从大道理上讲都没有错,但更主要的还是在为自己而工作。
既然你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工作,就应该把你的工作干好,干出成效,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情来办,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真正按照“行动迅速、善抓落实、创新创效、廉政为民”的行为准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二七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系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常务副局长)
某种“做人”之风不可长(人民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7日 04 版)
时下,有一些干部热衷于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所谓的“做人”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绞尽脑汁在拉关系、聚人脉上做文章,而不愿意在埋头做事、攻坚克难上动脑筋、下功夫,这种现象值得一议。
做人与做事,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两个基石,也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中的两条平行线。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和前提,以什么样的原则和态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影响了做什么样的事和怎样去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做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问题是,一些干部在做人的问题上出了偏差、变了味道,他们往往不是堂堂正正做人、做堂堂正正的人,而是热衷于做这么几种“变形人”:明哲保身的“老好人”、吹吹拍拍会来事的人、拉拉扯扯搞小圈子的人、包装炒作善作秀的人。这四种“做人”都不是做人的正途。
俗话说,“打碎碗的往往是洗碗的人”,从现实中看,有时事干多了的确会遭人议论、被人妒忌,被说成“出风头”、“好表现”,甚至还会一不小心得罪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人重“做人”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反而有好处、有甜头。在这样的不良现象影响之下,一些人抱着不干不够意思、干点“意思意思”的想法,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只求“过得去”。更有甚者,一门心思琢磨所谓的“做人”,不愿也不敢真正地做事。
一些干部“做人”重于做事,归根结底还是责任心、事业心缺失,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作祟。重所谓“做人”,说穿了是为一己私利,把功夫做在平时,以便关键时能够多点人缘、多点选票,以免临时抱佛教,输在“临门一脚”上,希图变“现货”为“期货”。这种“做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是真心做人、真诚待人。如果让这样的“做人”态度和方式大行其道,势必会把党内同志间的关系搞得庸俗,势必会让正派做人、认真做事的人伤心窝火,起到很坏的导向作用。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大课题,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取决于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决于由此“总开关”而派生出来的事业观、名利观和荣辱观。真正的做人,应该想清楚、弄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讲原则、有底线,做老实人而不做“老好人”,正派而不作派,做事而不作秀,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干部能够“只管干事,不用找人”,让埋头干事的人靠前、只会“做人”的人靠边。看票而不唯票,既看一时更看平时,发挥好组织和群众的作用,加大民意评价在干部表现问题上的话语权,让各级干部心无旁骛地干事、毫不懈怠地做事。
你就是他人的环境(人民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8日 04 版)
“别忘了你的行为本身就是别人的一种环境。” 武警部队副政委崔景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番话。去年7月,崔景龙率工作组下部队途中,组织抢救遇险的矿工付占文一家5口,做了好事不留名。后经付家追踪265天,才找到恩人。
领导干部学雷锋,行胜于言。崔景龙的义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说明了这一点。与此类似,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团领导带头学雷锋,带动了一个团;师领导带头学雷锋,带动了一个师;军领导带头学雷锋,带动了一个军。这更说明,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就是在创造环境、净化风气。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也是环境的改造者。良好的道德环境让人向善向美,而美好环境的营造取决于每个人的嘉言懿行。你信任别人,别人就会感到空气中充满诚信的因子;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感到身边处处有雷锋的影子。反之,如果一个人跌倒了,你匆匆走过,熟视无睹,他就会感到人心是冷漠的,世界是冰冷的。
时下,有些人不愿学雷锋、做好事,总是抱怨社会风气不正、环境不好、人心险恶。有人甚至认为做了好事还可能受诬陷,不如当“看客”。固然,我们的社会应该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克服好人被讹、流血又流泪等不良现象,积极为道德撑腰,为善行提供有力支持。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人都不能起而行之,风气会自动好起来吗?如果人人都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友善又从哪里开始生长?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行为就是别人的环境,众人的行为就是社会的环境。
有哲人说,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其实,改变了自己,周围的环境渐渐也会改变。“总有一个天使住在每个人心中”,当你传递一种善的行为,陌生心灵也会向你展示出你所预想的那一面——这就是善良的“传递效应”。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坚守中凝聚起越来越壮大的爱心大军。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爱心分队遍布全国,成员达数万人之多。如果爱心传递链条更长一些,覆盖到更多的个体,蔓延到更多组织,这个社会希望的光芒不就越来越耀眼吗?
改善道德环境,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孔子有“德风”与“德草”的比喻,“草上之风,必偃”。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上层的道德好比风,群众的道德好比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顺着风的方向倒。导向决定风向,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正向能量和示范效应,带头学雷锋,带头加强道德修养,就是最好的导向。
创造美好环境,也离不开每个人的行动。古语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今天来讲,人皆可以为雷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次次被感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首先改造周围的小环境,进而影响大环境、大气候、大潮流,那么道德建设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社会风气也会逐渐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