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批评人就是不称职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
今年“五一”前夕,有群众对黄石市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管理提出批评,说“进出登记很麻烦、办事不方便”。我们立即接受并整改。大院开放后,前来办事的人来去轻松,遛弯散步的群众自得其乐,赢得了民心。
过去,我们机关干部身处大院、大楼之中,对森严的铁门熟视无睹,甚至心安理得,却不知这扇铁门无形之中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竖起了一堵“隔心墙”。所谓“人之有过,苦不自知,唯旁人视之甚明”,正是干部群众及时给予善意的批评,帮助我们及时改正了不足,贴近了群众。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但不知何时起,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其实,一个领导干部不敢批评人,那就是不称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敢讲实话,很难称得上真诚。说到底,就是因为“怕”的思想在作怪,没有把善意的批评当成“礼物”,认为批评是指责、是找茬,批评别人怕得罪人、怕别人“有想法”,被人批评怕痛、怕刺手,怕丢面子、掉底子。所以,要想把“钝器”变回“利器”,必须克服“怕”的思想,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态度,心无杂念,抛开情面,直接淋漓,指丑揭短,多点“辣味”,真正达到出汗排毒、扶正祛邪的效果。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玫瑰,一样芬芳。善意的批评是玫瑰,是同志之间最好的礼物,我们在接受“礼物”的同时,也要及时送出“礼物”,让善意的批评在“礼尚往来”中蔚然成风,真正像过日子一样过好党内政治生活。
通过经常性的相互善意的批评,使“四风”积弊吹糠见米、无处藏身,使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改一个,改一个少一个,始终保持肌体清清爽爽、健健康康。
人民日报红船观澜:
谈不出问题的“问题”在哪里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地方征求意见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有的人谈班子共性问题时娓娓道来,谈干部具体问题时欲言又止;有的谈来谈去,直指“四风”具体问题、实质问题的意见几乎没有。真的是一点问题没有?不然!谈不出问题背后往往“潜伏”有很大的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根源还是在于党内民主制度没有认真落实,党内民主生活流于形式,“不敢提”“不会提”“不愿提”的倾向自然出现。
谈不出问题,和被谈话人的心态有关。主要有三: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些人信奉“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教条,对存在的问题,不愿开口,怕说漏了嘴,讲错了话,自己得罪人不说,还将受到排挤和孤立。
于是,本该反映的问题不反映了,本该提的意见不提了。有的人存在一种惯性思维,习惯于“谈话不谈问题”。还有一种从众心理,别人说啥我说啥, “一碰就响”的问题“你不说,他不说,我凭什么要说”。这是根本的思想认识问题。
有的人存在说了白说、不如不说的心态。有的干部反映,长期以来,对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该上报的上报了,该反映的反映了,但并没引起重视,最后不了了之。
长期如此,原本看不惯的渐渐“看惯了”,原本不服气的也渐渐“服气了”。如此这般怎么让群众相信是真改呢?根本的,就是要突出解决问题,让提问题者看到提了有用。有的人存在文过饰非、拣好的说的心态。一些地方和单位长期滋生了“家丑不外扬”的心态,甚至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和“传统”,内部问题再大,对上也是遮遮掩掩,担心说出实情后,毁了自家的“面子”,砸了自家的“牌子”。有的人打着对地方、对单位“负责”、“为集体争光”的幌子,避实就虚,拣好的说,至于存在的问题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是典型的讳疾忌医。
让人真正谈出问题,需要把握好方式方法:
平时加强沟通多交心。想让群众谈出问题、谈出意见,功夫还要下在平时。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以百姓视野和群众坦诚交流,交心谈心,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积淀真挚深厚的感情基础,日子久了,群众自然就和你说真话、实话。
谈时真听真信有诚心。没有人提意见、提不出意见,实际上是对谈话人的不信任。为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便很重要,让干部群众打消顾虑,放下包袱,还需采取适当的形式,真开门、开大门听取意见。门开好了,问题自然就进得来。
谈问题保持一颗恒心。征求意见是一个长期的、逐渐深入的过程,不能指望谈几次话就把所有问题找清楚。对一些思想疙瘩、复杂问题,要反复谈、深入谈;而对没谈出问题的同志,则要区分是不敢谈、不会谈还是不愿谈,对症下药。
不发现问题不罢手,不解决问题不收兵。“四风”问题找得越准,教育实践活动健康开展就越有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