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汇聚发展正能量
王现坤
实干是一面旗帜,可以积聚人气;实干是一种导向,可以引领风尚。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党员干部要高举实干旗帜,让实干引领风尚,让落实成为自觉,用实干汇聚发展正能量,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自觉走到一线,开辟几大“战场”,形成干事氛围。没有实干就没有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紧扣发展这一主题,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用实干积聚人气,用实干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要走进基层、扎根一线,深入重点项目、民心工程建设现场,深入田间地头和基层群众,在“前线”开辟几大“战场”,坚持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把思想凝聚到实干、落实、抓项目上,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
推进一个重点项目、一项重大工程,就如同指挥一场战役,不深入一线、不亲临战场,就掌握不了“军情”,就会贻误“战机”。每项重点工作都要进行责任“捆绑”,列出时间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运用在“会干事”上,把力量凝聚在“干成事”上,形成上下声气相通、左右团结和谐、干群同心同向的良好状态,心无旁骛地合力把事情干成、干好。
紧贴群众脉搏,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形成务实风气。实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关心百姓、关注民生,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一要做“领头雁”。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干部一标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强化责任、改进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自觉做到心正、言正、行正,争当“正能量领导”。二要做“穿石水”。想取得沉甸甸的政绩,没有捷径,只有求真务实这一条路。领导干部面对繁琐复杂的工作,必须有堪比“穿石水”的精神和恒心,做到“说了算、定了干”,定下来的事情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真正把发展思路变成具体行动,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实际成果。三要做“孺子牛”。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利益作为头等大事,以“讲大局不讲条件,讲奉献不讲困难”的作风,以“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强烈责任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求真务实,凭实绩用干部,形成实干用人导向。实干的工作精神和状态是干部优劣的“试金石”,要凭实干、凭实绩用干部,形成实干用人导向。一是以实干促干部团结。在人际关系上,往往是“以简单对复杂,复杂变简单;以复杂对复杂,越对越复杂”。只要凭实干实绩用干部,干部之间就能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搞复杂、庸俗的人际关系。二是以实干树用人导向。干部选拔工作有两个功能:一是选优,把优秀干部选配到合适的岗位上;二是导向,选一个干部树一面旗帜。考察、识别、使用一个干部,就要看他肯不肯干事、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成事。三是以实干用人导向纠正干部不良风气。
实干的对立面是浮躁浮夸,正气的对立面是歪风邪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干的大敌。树立实干用人导向,就能纠正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干部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全力营造认真负责、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
干部应把干好事当作人生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而又紧、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决策部署做出之后,干部就要真抓实干。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干好事当作一种崇高责任、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追求,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权力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想干事是愿望所致,也是责任使然。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带动了社风民风的好转。但是也应看到,一些党员干部以“制度严了”、“禁令多了”、“监督严了”为借口,宣称“不干事才不会出事”、“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畏首畏尾、明哲保身、敷衍了事的思想有所滋长。所有这些都违背了改作风的初衷。因此,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保持干好事的意志激情,做到在其位、想其事、谋其政。
党员干部能不能干事,既反映思想理论水平,也体现实践行为能力。当前,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干事创业的能力,围绕矛盾思考,联系实际思考,在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思路和方法。要着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冲破传统观念的禁锢,解放陈旧思想的桎梏,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用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事,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党员干部会不会干事,既是素质能力的表现,也是方式方法的体现。“会干事”的人能事半功倍,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不会干事”的人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与愿违,把实事办虚,把好事办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多与群众交流,多向群众请教。干事前,要搞好调研谋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多干促发展、惠民生之事,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干事中,要搞好组织协调,把握内在规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明确重点、节奏和环节,及时发现新情况、提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干事后,要搞好绩效评估,听一听反映,看一看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党员干部敢不敢干事,既是体现其精神追求,也体现其责任担当。要干事就要敢担当。当前,党员干部要秉持“为官避事平生耻,从政必须有作为”的理念,在其位谋其政,敢担当敢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失职问责,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攻坚克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应对,为党为国为民多干事、干好事。
党员干部能不能干成事,既是责任担当,也是职责使然,更是形势所迫、发展所系、人民所望。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谋划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事,谋划好事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事,拿出务实管用的实招,拿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和措施,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党员干部能不能干成事,既是责任担当,也是职责使然,更是形势所迫、发展所系、人民所望。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谋划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事,谋划好事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事,拿出务实管用的实招,拿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和措施,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党员干部干成事又不出事,既是权力、义务、责任的一种要求,也是党性、党风、党纪的一条底线。权力有任期,清廉无时限。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勤政廉政,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干干净净为官,才能确保既干成事又不出事。党员干部既要有不怕犯错、不怕失误的精神,也要有敢于担当、勇于改正的精神,勇于面对和纠正失误犯错之事,并在吸取教训中改进工作。
党员干部想干事反映的精神状态,能干事体现的素质能力,会干事表现的方式方法,敢干事展示的责任担当,干成事、不出事才是最终目的。每个党员干部只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