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 页 | 概况 | 村、组干部分工 | 开心农场 | 村务活动 | 老年协会 | 党建工作 | 创业先锋 | 规章制度 | 文化活动 | 党的群众路线 | 财务公开
当前位置:村务活动 >>> 图片新闻
 
奇特的侯寨庙会 竟然没有神庙作依托
——侯寨社区庙会人文地理传奇 (文:郭铁汉)
来源:侯寨社区 | 发布时间:2013-03-29 | 选择字号:
 

    今天是侯寨社区传统庙会的日子,一大早,熙熙攘攘的人们已从四面八方涌到了侯寨村,商家早已将琳琅满目的商品堆进了街市两旁。本来很宽敞的街区,眼下却显得十分拥挤,人还能勉强通过,只是难为开车的师傅,别说大汽车,就是小汽车,也被涌到的人流挤在中间,寸步难行,看样子就像大河中露头的礁石,幸亏治安人员的引导,才得以解脱。即使公交车也无奈地迁离到庙会外,商贩的广播声、吆喝声、嘈杂声震耳欲聋。

侯寨庙会的举办者,是郭氏家族祖先们创制的,从清中期建庙会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沿袭至今,侯寨社区的称谓是近年改制的新建制,最早的侯寨村是由始祖郭金城从现今同乡台郭村迁徙来的,是郭氏家族的第一代,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繁衍生息着。垦殖了大约六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断地扩充村域,先后向南迁建设置了郭小庄村,向西南建立了郭彭嘴河东、河西两村,向西设立了寨上村,向北建成了柿树洼村,至此侯寨村已派生出了6个自然村。今天人口已高达2850人之多。从古至今,侯寨人薪火相传了二十多代,侯寨村由郭姓为主,外姓人居少数,然而由于长期农耕生活,相敬如宾,互利互让,互相之间皆难分彼此,之间早已淡化了姓氏的区分,都把自己叫做侯寨人。

侯寨村从郭长庆的清代起,建立了侯寨集市庙会规制,沿袭至今。庙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凡庙会必有“神”庙,天下皆然。而侯寨的庙会没有此做底垫,庙会行至今天。却不仅令外人不解,就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笔者,也很是困惑。中国农耕时代都是以“神”庙为因由而兴集市庙会的,侯寨则是特例。

为什么侯寨如此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犯险涉难呢?笔者带着疑问,开始求证之旅。由于年代久远很难从典籍中获得有价值的文字证据,转而从古老的遗留的记忆中查询,经过探究与发现,终于从中弄清了一些眉目。

侯寨村中心区域,有一座郭氏祠堂,却不存在通常庙里的神位和所敬之神,他就是祖先的灵堂,可以确定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庙。侯寨人还有一个特别意识,对唐代的皇亲国戚情有独钟,无论任何时代庙会时,必请会唱《打金枝》这出戏的剧团,该戏说的是唐王与朝中重臣郭子仪攀亲产生矛盾,解决矛盾,亲如一家的故事。显然郭子仪之子郭暧成了皇帝的驸马。侯寨人先祖就是郭曙一枝。家谱说是如此,所以侯寨人以姓郭为荣,还有侯寨的祖先郭金城早已确立这一真实,所以把迁居地定名为王侯之寨,当然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定理。以后侯寨人自诩沾上了帝王之气,不设神庙建祖祠,看来侯寨人把宗祠看的比神仙更重要。也就是说在其主流意识里,就把皇亲国戚这一传承太当回事了,诚想在“神”至高无上的几千年文化的禁锢中,敢于这样的自恃,太令人称奇了,看来这是侯寨人树大根深的结果,侯寨人这一偏爱、骄傲、自负应源于此。

诚然如此,侯寨习俗里,依旧没能摆脱封建的窠臼,至今家家过年信奉老天爷、灶神、门神。这样并未丝毫动摇敬畏祖先,敬畏大自然,敬畏天地的主流文化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迷信的色彩已经淡化,仅存形式而已。

美丽中国,侯寨梦想,早已成为侯寨人的共识,今天的侯寨的庙会正在展示着当代侯寨人的风貌。因为侯寨没有“神”庙为依托的庙会比历次的规模都大的多。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进取开放的心态已经凝结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各家宴席上正充满欢声笑语!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 邮编:45006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6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