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过去 意味着背叛
圣经:创世纪说,神创造了人,人创立了人自身,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天下财富,享受这衣食无忧的幸福,无疑这是一种自由的畅想。
人是万物之灵,他创造了历史,也经历了苦难的磨砺。但人是容易往前看的动物,喜欢阳光,乐意白昼,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来不喜欢黑夜,更不愿看过去的艰难历史。所以对以往的苦难则不屑一顾。见甜忘苦,见异思迁。由此,成就了人类的聪明,也舍弃了智慧的底垫,保留了欲望和张狂,摒弃了心底的记忆珍藏。这许许多多错误的思维依然。
一个人,明明打小生活在缺衣少食的艰难困苦的窘境,长大一矣发达,就狂妄起来。即便是娇妻美子,其乐融融,官职品级,财大如山,也贪欲难耐...........直到牢狱中,才悔恨万千,只有到此回头看,记取往昔苦难。
其实谁都这样一幅德行,不光官员、大款、富翁如此,即便是区区穷乡僻壤的百姓,何尝不是呢?
侯寨人,解放前,据老辈人说,十年一大灾,五年一小难。吃糠咽菜稀松平常。我的五爷是个标准的富农,旧时有三四十亩地,按说该不缺粮断顿吧!可他家总是顿顿稀溜溜玉米糊糊。只有在收麦时,给长工打鸡蛋甜汤,烙薄烙馍。当长工吃饭时,他才一边去品尝他的专用品,黄面窝头夹咸菜。穷人的一日三餐就可想而知了。“一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是常事。新社会,由于变革,只是平均了土地,一般人能过下去了。但决不是一步登上了天堂。人们艰难得了缓和。当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九六零年时,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无一人幸免。
69年夏天,眼看大集体食堂将要断炊,下派干部老李队长只得省着统销粮精打细算,最后竟算到每位社员每顿一两米面的境地。当开饭的钟声响时,人们提个罐,去打那稀得能照出人影的汤水。当时,一些夫妻就此,谁打谁的饭,谁交谁的饭票,之间所谓的亲情荡然无存。
堂弟郭良善,五岁,父在外做铁路工人,母亲领着他哥、姐四口人,在村里过生活。时至大食堂后期,他因是个小胖子,吃的比同龄人要多。常常不到晌,就饿的哇哇叫,然家里又没人。他就蹲在墙根吼:娘,娘,我老饥。如此反复哀鸣不止......过了些时日,听说他大爷拎着小良善的尸体走向村外埋了。最令人痛心不已的是只有九十多口人的小村,一天就送走了三个亡人。
其实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后此我为了摆脱家贫窘境,参军在饭堂的泔水桶了总是有战士往里丢下雪白的馒头,作为从死亡线上爬出来的人。心中每每看到人不珍惜粮食的事情,心痛的比针扎的还要疼。事实上,驻地山区的老乡,一家五六口人同住一炕,甚至连褥子都没得铺,大寒冬,全家人只盖一条被子。真的这都是笔者亲眼目睹的。然而连队有一圈猪,大米剩饭,剩菜,剩汤全有了去处。今天谁要是吃过饭,用舌头添碗,没准会被人认为神经病一个。而在“三年灾害”这一令人作呕的添碗之事,哪时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饿死事大,露丑事小”是苦难年代人的信条。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本应不是什么难事。但忘却失忆却注定了人的劣质性。犹太民族不是这样,德意志民族也不是这样,在二千多年前犹太人被所谓的优等民族,驱赶到世界各地,逃命在外,令许多人惊叹的是:在世界各国读书的学生,不仅依旧使用着纯正的犹太语,而且所有学生都有一部民族英雄图谱,学生一到放假,他们就在墙上路上将祖宗的名字写上,并轮值呼叫。德国是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意志民族却没有忘记,纳粹法西斯的罪过,战后在柏林建起了世界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英雄纪念碑,并把纳粹分子作为犯罪分子,追究终身。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所向,不是针对全体国民“健忘症”吗?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整顿作风,树焦裕禄为全党标杆,针对的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失忆”。党的旗帜上写的是党人为壮丽的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所有党的经典上都是两个字“利它”。谁刻骨铭心啦!顶着个炫亮光鲜的挂冠,一部分少数人竟把公权作私权,公车私用、公款私用,公权自用。对上对下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搪塞上级,巧取豪夺与民间。从而换取更大的职位,去享受奢靡的利己生活,在上层建筑内,不思为民为政。而是投机钻营,充当国家的蛀虫。而在民间,我们草民阶层,也有种种“健忘”失忆病症存在,当温饱刚解决,就要在生活上向高标准攀比。比什么呢?把讲排场,比阔气,以此炫富、显摆。目的无非是想超人一头,出人头地罢了。谁这样做?那是他的自由,但不可忘却,以往的苦出身和苦难,一味追求不切实际奢华。常如此就会给今天的生产生活带来窘困。要知道,要想一个家族显赫,那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种辉煌。譬如孩子成长培育等不得,孝顺父母等不得,供养父母等不得,都需要的是经济做平台。
“今日有酒今日醉,何管它日喝凉水”的思维是种狭隘短视的。是,我们承认“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至真。富人、大款权势者,奢侈浮华。拿人民福祉而不当回事,做为社会最基础的农民所挣得钱,绝对血汗。“血汗钱万万年”这就是办事的底气,但红白事它只是花销中的一部分。说白了它不能解决你生产生活的全部,怎么能掉以轻心地大手大脚呢?
人的命运和一生充满着许多不确定的个人,家庭风险。危机关头靠什么?当李刚面对犯罪、众怒、法律,他可以高呼:“我爸是李刚!”他爷爷是人大主任,可以在央视用道德来摆平,用大把的金钱赔付死者伤者,他爸李刚是公安分局长,去摆脱。而我们,是谁呢?你的孩子是个聪明智慧的好学生,想读一流的优质高中,缺了三分,用什么区填补呢?如此来说,钱算不得什么,但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人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信,哪仅仅是必须追逐的梦想,国家是私利财产的产物,它重点是保护私产或公产,你有几个钱需要保护?
在100万刚起步的当下,换一个心“藏”一百万是打不住的。俗话说:100万刚起步,十万八万不做数。是智者的判断。试问,我们那点钱够做什么用。从这意义上说,增产十分重要,节约也更不可忽视。古人说:“穷家人视金如粪,富人视粪如金。”为什么穷,不知惜物,为什么富,勤于守耕。此言说的勤于俭,才可成全富裕之道。
有人说:“自己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说的是,也不是,一旦家资难以抵挡风险危机时,别人又和你不吃一锅饭,何须别人担忧愁。
过去,今天: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是吗?求人不如求己,他人有钱你花不成!凡钱来之不易,不可虚妄,国家还要提倡节俭,反铺张,小民小家不需要吗?
侯寨社区党支部、管委会主要领导,为侯寨民间攀比奢侈之风,渐起,感到由衷的焦虑与忧愁。于是在2014年5月29日晚八点召开了由各组长、党小组长、老协骨干、三委干部参加的《勤俭红白事、消减人情债》的组织会议。去倡导新事新办,新事简办,反对乡村“四风”的逆流。在会上学习了全国新事简办的经验。党支部领导、管委会领导讲了,新形势下的任务和我们的责任,倡导正能量,移风易俗,文明办红白事,以治穷致富。
文:郭铁汉 2014年5月29日晚10点
附件:(学习材料)
一户农民收入2万元,一年随礼9600元
辽宁专项整治人情随礼陋习
一个村民小组60户,3月份有42户以各种名义置办了酒席,另18户正在筹备,这是辽宁省中部某县纪委调研发现的;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9600元,这是记者采访遇到的。
记者了解到,尤其是在农村,农民深受大操大办之苦却不得不参与。前不久,记者在辽宁沿海某县采访了农民翟国玲,听他倾诉农村人情消费、大操大办的危害。他家里有三个账本,一个是普通日记本,记载着近5年来家里的随礼情况,内容包括随礼事件、对象、缘由和金额。另两本是“礼用账簿”,上面分别记载着2012年老母亲办80大寿、2013年老父亲去世的收礼情况。“5年下来平均每年随礼金额约为9000元,随礼份数约为60份。”翟国玲算了笔账。
针对农村随礼风泛滥问题,辽宁要求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签订带头抵制陈规陋习承诺书,向群众发倡议书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农村群众走出人情随礼“怪圈”,树立文明新风。
“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对管辖范围内问题突出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辽宁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祁县农村推广红白理事会经验
祁县县委因地制宜,积极推广贾令镇北左村组建红白理事会的经验,号召全县广大农村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整治当前农村奢侈浪费的不良现象,着力构建乡风文明的村容新风貌。
红事、白事开支是农民群众生活中花费较多的两项开支。祁县贾令镇北左村党支部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
他们在征求意见、调查摸底时发现,群众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愈演愈烈的奢侈浪费风气意见最强烈,于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把狠刹奢侈浪费歪风作为树立乡风文明、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及时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作出了组建红白理事会的决定,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理事会会长,并由本村经常出席红白事宴的村委干部、各街道主管组成会员。理事会的主要职责:一是积极宣传中央和地方有关婚丧习俗改革的方针、政策;
二是制定严格的红白事操办规定,即无论红事白事,办事不能讲排场,不能大摆宴席,不能大吃大喝;三是按照婚丧户的要求提供周到的全程免费服务。农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他们严格按照理事会规章制度办事,确实为农民群众办了实事、办了好事,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称赞。一是为村民节约了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弘扬了节俭传统,倡导了农村文明新风尚。红白理事会开展活动以来,大力提倡文明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群众从中受到了教育。三是拉近了党群、干群的距离。
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两委”干部、街道主管积极为农户提供全程免费服务,有的村还把集体闲置的房屋、设备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群众对此交口称赞。
防止大操大办乡村红白理事会受老百姓欢迎
“成立红白理事会是件大好事。这次我家办喜事,一共才花了6000元,省心又省钱,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就是好。”日前,安阳县许家沟乡小寨村村民李改福高兴地对记者说。该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为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弘扬了新风正气,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针对当前农村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导致群众负担加重的现象,许家沟乡小寨村就铺张浪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学生在全村进行大张旗鼓宣传,逐户发放告知书。经过全村干部群众同意,红白理事会于今年年初正式成立,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德高望重的人员共同负责全村婚丧嫁娶事务的管理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