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作为
作者: 晓 山
随着反“四风”力度不断增大,党风政风清风阵阵,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却开始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受这种情绪影响,“为官不为”的现象开始蔓延,对此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为官本当有为,而且要大有作为。但“为官不为”者却不是这样,民间舆论给这种人如此画像:“要发文件,等待实践;要去实践,等待文件;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这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工作消极懈怠,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庸官懒政。庸官当治,懒政当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对人民不负责任。
为官作为是天职,而且要先作为,后做官。当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希望,理应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负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竭力为党和人民工作。倘若对职责无所用心,虚食重禄,尸位素餐,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就是严重的失职。古代官员尚且懂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党的干部更当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为人民的利益主动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踏实作为。
从严是为官作为的重要保障。为官都掌握一定权力,然而权力不是私物、为私的,而是公器、为公的。公器就要在阳光下运行,就要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使用。从严要求是为官的基本生存状态,为官必须习惯于在约束中生活,在监督下行使权力。从严要求乍看好像给干部套了个“笼子”,束缚了干部的手脚,的确使腐败的官不好当了,然而这也是干部的护栏。由于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好官更好当了。
为官不易是为官作为的价值体现。现在当官确实“不易”,不仅面临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而且承担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压力;不仅要接受问责,而且面临权力运行的风险和糖衣炮弹的诱惑。为官不易才能考验人的意志和能力,体现人的品格和价值。为官不易应是常态。既然选择了当“官”,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当干部就得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准备,像焦裕禄、杨善洲那样,为百姓的福祉任劳任怨一辈子,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官不为是立场不稳、能力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还是一种隐性的腐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混日子,必然会错失大好发展机遇,必然会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恶劣影响与贪污腐败异曲同工!党和政府不允许,群众更不答应,下台也就是应当并且没得商量了。
为官作为既要靠个人修为,也要靠制度治为。要按照习近平同志“三严三实”要求,勤于修身,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保持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于危难的生气,实实在在为民干事创业。要建立干部行为的激励制约机制,通过科学严格的干部考核考察,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干部的“作为情况”,并作为任用和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奖励“能官”、鞭策“懒官”、调整“庸官”、惩治“贪官”,使广大干部真正担当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动真格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最重要的 作风之一。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枇评是不得了的事情,批评谁就得罪谁,出现批评的人不敢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不愿被批评等现象,有的与其说是批评与自我批 评,还不如说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甚至对党组织的肌体健康是有危害的。目前,先进性教育活动已 进入分析评议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 环节,就是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问 题在于住往自病不知,识己更难。于是,工作中有不足,干事业有失误,如果有人及时指出,自己及时觉察和改正, 于工作和事业有利,对自己成长和进步也有好 处^这是多好的事!批评是为了团结,连批评都不敢开展了,团结也是不牢固的。一团和气、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不是团结,而是涣散,也是一种麻 痹。应该说,同志间互相批评,是信任、是理解、是支持、是爱护。只考虑个人得失,不讲真理,不讲原则,对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纵容,任其发展,必 然积小过为大失,从量变到质变。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相互坦诚地直言其过,就应该有闻 过则喜的胸怀和气量。当然批评不是“大批判”,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 为契机,注意在谈心、评议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一种勇于批评、欢迎批评、接受批评的 良好氛围,使之成为一种好的风气和长效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在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做好表率,起到示范 带头作用。
换届考验领导干部党性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自下而上的党委集中换届工作。换届工作中必然涉及许多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这是对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和责任意识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一次时间检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领导干部的党性体现在哪里?在换届这件大事上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领导干部要能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不管职务怎么变动,都能够坦然面对,思想上不浮动、精神上不萎靡、工作上不松动。
对“进”的同志来说,要做到朝气蓬勃,在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上开拓进取,干出一番新成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对“退”的同志来说,要做到心情愉快,服从大局,把党的事业的接力棒传递到年轻同志手中,并善始善终地做好本职工作;对“留”的同志来说,要做到安心静气,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新阶段开创新局面;对“转”的同志来说,要做到奋发进取,树立为人民服务不分地域不分岗位的观念,在新环境中满腔热情地工作,在新岗位上干出新成绩。
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了搞 特权的危害性。他说:“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 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 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是否牢记主仆关系、践行执政宗旨,是否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否恪守为民之责、履行为民之职,始 终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 薯”。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 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 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 办法、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