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
——四论贯彻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精神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党风。“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将成为从严治党新常态。
“补了课、充了电,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这是很多党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感慨。查摆问题,一些人的对照检查材料数易其稿,自我剖析触及痛处;互相批评,专题民主生活会充满辣味,脸红心跳揭短亮丑……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要不断增强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党内生活就必须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决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这些年,为什么一些地方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为什么一些单位出现了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搞利益集团、利益交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了严肃的党内生活。活动收官,要把清朗的政治生态保持下去,就需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集中统一,决不能表面上喊着和中央保持一致、实际上却没当回事甚至自行其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党内各种重要关系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每个党员、干部都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锻造政治品格、坚定做人准则、激发信念精神,我们的党就一定能够成为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
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眼里的好干部什么样?
◎怎样才是好干部?至少要信念坚定,敢于担当。
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来说就是德才兼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是德才兼备的时代内涵。至于“好干部”的具体标准,习近平在这个讲话中用20个字予以概括: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在这几个标准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信念坚定和敢于担当。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信念坚定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一句话说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有媒体统计显示,十八大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将近40次使用“担当”一词。而早在2010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说过:“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今年2月,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谈及执政理念时也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足见“担当”二字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
怎样才是敢于担当?习近平指出,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简言之,就是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敢于担责、敢于亮剑、敢于改革,还要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主要是加强学习,基层实践。
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习近平说,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
“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
就是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彩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实践既是干部是否胜任的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 “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的更稳更远。”
“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
十八大后重要人事调整密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基层经验丰富的地方领导调任中央,如原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调任中组部部长,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调任中宣部部长。可见重视干部的基层经历已成为习近平主政之后非常明确的用人导向。那么,基层实践的方向在哪里?
2013年,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次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前行、提高本领。”
而今年9月25日,中央出台的《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可谓是对习近平这个重基层重实践思路的一个及时生动的注解。
“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
习近平一直十分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如何培养?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了两点:
一是年轻干部应该到基层一线去锻炼,“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而且这种锻炼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多岗位,长时间的,是没有预设晋升路线图的。
二是培养不等于照顾。干部的成长必须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一步登天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不能今天一来,明天就想走;刚提拔,板凳还没有坐热,又想要升迁,这样的人是靠不住的。
◎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首先是知人察人,以事择人。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2013年2月,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时就曾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4个月后,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重提用人导向问题。
“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
早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就曾撰文谈到“‘一把手’要在实践中识人辨才。”如何在实践中辨识人才?那就是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一是要观察其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二是要在大事小节中察其德,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
“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
习近平在这里特别给组织部门打招呼,“一定要为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说公道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透露出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考核干部政绩的方法手段要变了,要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简单以GDP来论英雄的时代过去了,民生改革、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都要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了。二是那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的好日子到头了,别再想着留下一屁股烂账还能官照当职照升,以后将要实行终身追责制了。
“科学合理使用干部就是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习近平在这个讲话中强调,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而不是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更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选贤任能要用当其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使用人之风真正纯洁起来”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由于关系网、潜规则的存在,使得用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任人唯亲,任人为利的问题发生了。对这些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必须下决心加以整治。
对整治用人之风,习近平态度坚决:对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决不能重用;对那些“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人,要坚决清理。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参照上述标准,那些阿谀奉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那些为人圆滑世故,遇事明哲保身,混得左右逢源的“圆滑官”;那些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的“老好人”;那些身居其位不谋其政,推诿扯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在进步的道路上差不多都可以“洗洗睡”了。
好干部是这样炼成的
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应当“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二十字好干部“量尺”、五句话好干部“肖像”,是我们党对干部标准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总结好干部典型,探寻他们的事迹,不难发现,好干部的炼成有其共性。
好干部是“学”出来的。古人云:不学,不足以为政。古往今来,不重学则怠,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当今时代更是如此。面对知识加速折旧、信息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嬗变的新形势,“一年都不读几本书,甚至几年都不读一本书”的干部,是不可能成为好干部的。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价值追求和神圣职责,不仅是好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
好干部是“干”出来的。能不能干事、善不善成事,历来是干部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干部,贵就贵在“实干”,否则,就会沦为“政坛摆设”“公堂木偶”。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好干部,既要干净,也要干事。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实干”擦亮好干部的名片。
好干部是“教”出来的。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对干部的教育。一些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教”。人无天习,教则移风,“不勤教,无以为仁”。培养干部,尤其需要抓好干部教育这一环。
好干部是“管”出来的。“刀不磨要生锈,人不管要落后”。对于干部身上出现的问题,有的“拢着、包着”,有的“容着、护着”,有的“顺着、宠着”,如果对这种不良风气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培养好干部,就应该织密制度的笼子,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做到“奖一人而众人悦,罚一人而三军震”。
好干部是“炼”出来的。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好干部的培养和成长,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练,需要基层实践的锻炼,需要严格组织生活的修炼。“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实践是培养好干部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实践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
成就好干部,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和自身的自觉努力,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监督和评判。用好好干部的“量尺”,筑牢政治生态的“地基”,我们党内就能不断涌现出好干部,就能不断为我们的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