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著名政治家讲:“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在荀子看来,人要生存,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应合群,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合中应有分。所调分,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必须按其能力(质量要素)各自占位。高能高位,低能低位,无能离位(末位)。必须在相适应的等级地位中尽自己的权利义务。“使有贵贱之等,长幼只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之道也。”说的是:由于有了分(名分、本分、职分、地位)人们各自谨守自道,各按本分做该做的事情。不做越轨越矩,这样就能在既对立又统一中产生团结的凝聚力,使团队形成一种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力量。
但是社会的人群是复杂庞大的。就会自然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社会现象。自然的社会形态,往往是难以能动地推动历史飞跃性发展的。历史又需遵循着否极泰来的往复循环的运动规律,乱就要向本身反面转化为治。治的时间一长,又要回归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通过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历史社会总是一次次在运动中得到进步和长足的发展。在往复循环中,是什么才起到引导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呢?这一问题曾经引发先贤明哲们的探讨。但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切实可信的,也都被无数历史所证明。那就是时势造英雄(领袖),英雄引领时势。
例如:殷商纣王时,因殷纣王的荒淫无度,民不聊生。老百姓受不了,但不满归不满,自发的应激方式,很难和暂时强大的强势相抗衡,只能受气。但反对殷商王朝此起彼伏的分散星火之势,却引发起,有勇有谋善经营人的特别关注。这人就是周文王姬昌。他与隐士姜子牙(姜太公)联合,由其子姬发率西周人,一举打败了商王朝。
秦二世伙同内侍奸臣赵高弄起“指鹿为马”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鬼把戏。致使朝纲混乱,人人自危。全国人民过着生不如死的苦难生活。有鲲鹏志向的陈胜、吴广二人应运而出。在大泽乡举行反秦起义。
在世界历史中,任何使潮流逆转的,全都离不开有超人智慧,胆略、精明的领袖们的审时度势的引领和参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伟大历史性胜利。离开了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英明,有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恩格斯曾在批判无政府思潮中说:一个社会好比航船,乘船的公众就是乘客。舵手就是引领人们奔向彼岸的“权威”谁若不服从舵手的绝对权威,船上的人就会葬身鱼腹。斯大林说的更精道,他说:“干部决定一切。”他说的很极端,但强调的是领袖的重要性。人民领袖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总之,对于侯寨社区而言,侯寨社区发展不发展。关键在干部。在大集体时代,流行着这么一个口头禅:“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说的是干部的重要性。当下有人也在说:“农户要致富,家长要能任劳任怨多吃苦,家长懒得奔富路,全家腰包很难鼓。”说的全是真情实话,当家人就是穷或者是富,全依仗的是户主的强或者是弱,干或是不干。
一个三千人的大村子,若缺失了一个真抓实干和懂管理会经营的领头雁,要实现可圈可点的业绩,那也是不可想象的。若一个团队,一个领袖集团,不能自觉的团结在核心党支部的周围,不为团队打算或不负责任的装腔作势,虚意委蛇,对上一套,对己又一套,不用“三严三实”的要求,修身、律己、治家、为国平天下,对人民事业、集体的荣辱上心,信念缺失,为民不实。做事只为自己的,那就一定在不远的将来,被团队所抛弃。毛泽东在林彪背历史而动时,他对报告,林彪有叛党叛国迹象后,毛泽东平静的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姑娘)随他去罢。”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曾说:“地球照样转,女人照样生孩子。”言外之意应是谁都能离开谁,无碍大局。
可以想象,如小说《鲁宾虚漂流记》说,当一个社会人一旦离开了互帮互利的群体后,孤独的鲁滨逊,一生过着孤立无援的艰难日子,为了排遣孤独感,竟在洞壁上刻写日期,书写苦难,最后甚至行为变得和野兽一样,连基本的语言都不会说了。当然这是小说家虚构的故事,但它向人,个体的人提出一种善意的警告:千万不能凭自己的无知而不去合群。要不然就会自己毁了自己一生已有的发展机遇。做自毁前程的傻事错事。当然,另谋高就,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不是,何必:身在福中不知福呢?不合群、不随群、想当然自认为自己高明,对领导、组织话、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对安排的工作任务,推推动动,不推懒得动,从来不把自己摆进去,只想做尸位素餐的懒官庸官,自由散漫的昏官,甘愿做为官不严、为官不为、为官不实的烂官。这些为官不仁、不道的人,其实是犯了一种“个人自由病.....”这就是一些人不合组织之群的主要原因。这样的人除了是选错了位置,选错了进去的方向外,那究其根底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无知者,虽身在政位,却是个滥竽充数之人。又加上不谦虚的自以为是的固执,于是就产生出心理的傲慢,听不得他人的意见和教育。所以往往对各种工作产生出厌战情绪。以上不作为难作为的反常,往往迟滞团队集中统一意志的体现,影响社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性的组织效力。说白了这样的思想在“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要想克服掉,就应当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思想去占领它,才能使自己变为一个好官、一位称职的好干部。
侯寨社区党支部针对村组两级干部存在的思想问题,在2015年11月27日召开了《第二十七次综合素质培训会》,此次会议由副书记郭建平组织召开。郭建平说:“谁能说一说,上次支部书记所讲的“颜回窃米”,这个论语的故事,并谈一下自己的感悟。监委委员郭军福主动说:“上次会议书记是这样讲的,孔子周游列国,他带领一群弟子来到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人困马乏,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座空寂无人的破败的小村子,由颜回、子路、子贡负责生火做饭,颜回主厨,子路收集柴禾,子贡找蔬菜(当时尚未大米,可能是小米类),由于风大,厨房门仅开一缝隙,颜回一人在里面操持,在院中劈柴的子贡偶尔一回头。嗨!只见颜回拿着饭勺往嘴里送饭,子路马上悄悄召来了子贡合证,并说:“我看见颜回偷吃嘴,这很不合老师所讲的仁的道德,颜回怎么能做出这般为徒不敬师的龌龊之事呢?我得报告老师,把这位口头上仁义道德的货给戳穿。省的妄得道德虚名。”话毕一溜烟地找到正在闭目养神的孔子,孔子听了子路的小报告,孔子乐了起来说:“仁义之士,怎么可能做出这样不道德的事呢?”意思是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此后,孔子叫颜回说明窃食的情况。颜回一五一十讲:恩师,在做饭时,破败的墙上落下一层尘土,正好在饭的表面,我认为,大家吃了不干净的饭,会埋怨我窝囊,所以就用勺子轻轻把汤表面的灰尘刮到勺里,怕浪费,就吞了下去。老师你说,这错了吗?这个“颜回窃米”的故事,除了表明颜回的节约粮食,舍己为人的品德外,还给我们许多启示。就是说看见了的客观是事实,但却不是过程的全部事实。在这件颜回蒙冤的实例中,警示我们干部,不要以盲人摸象、窥一斑而说全豹的片面去妄判断,要不然就会做出刻舟求剑的傻事。往往有时候由于主观片面就会产生“一叶障目”的错觉。所以提倡过程公正、要调查研究,才可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若不然就会错判,误读、误判,这样的事做得多了,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组织,使得在猜忌中,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和团结。
其二,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皆源于他的“仁者爱人”的至诚至信,依他对颜回的寻常表现,他绝对不会相信颜回窃米的。他以询问颜回的方式,还给了颜回的清白。也给了子路一个明白。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为官用人之道。
郭建平副书记接着说:“上次会议书记还讲了另一个故事,谁来复述和谈一谈感悟?”郭顺庆委员应声说:“我说说,书记讲的第二个做事是《瓜田李下》的成语故事,古人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以防别人把你当贼看,要避嫌,以规避群众对干部的不良看法。例如一位干部因其哥哥一家人从千里的海外回国,这位书记为了表示盛情,在一个五星级饭店举行私人宴会,他的侄女按照海外习俗给了叔叔的他,来了一个拥抱和亲吻,恰时,被一位纪委便衣给拍了下来。后遭受到追责的大麻烦.......”这就说明当官一定不能做出“瓜田李下”的涉嫌之事,无论做什么,都要谨慎。
接下来,笔者接着说:“清末黄岗寺的荆家清到县城买了一袋盐,刚出小南门,有一辆马车,从身边经过,荆家清叫道:“大哥、大哥趁趁车!”他得到应允,连人代盐一起上了车,荆家清感激的不得了,又是递烟,又是套近乎。赶车人也就不见外,陌生的隔阂消除了,两个人就像一块办事的乡亲,无话不说的拉瓜起来。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很是乐呵!
赶车的大板说:“老伙计!你是黄岗寺的吧!”荆家清应道:“是,你打听啥人啥事,我都清楚,尽量提!”赶车人平静而又带几分义愤的说:“你村有个叫荆家清的吧!”。“有,你说。”“听十里八寸的人传言,荆家清是个孬孙货,男盗女娼,欺男霸女,十恶不赦,谁都恨他。可这货能言善辩,能说会道,打官司都能赢,连保长都惧他三分......”趁车人荆家清越听越不是滋味,但念赶车人让自己趁车之情谊,不好意思当面以正自清,也就佯装听不见。那厢车老板说兴大发,竟义愤地日娘道奶地骂起来了。荆家清越听越不是滋味。心想只凭言传,你就把我恨成这个样子,今儿非叫你知道知道,俺荆家清是个“好人”。于是,就悄悄从自家盐袋中,抓了一把盐,往车老板羊皮袄毛上撒。接着荆家清和颜悦色地说:“你看小赵寨到了,我要办点事!”说着,下车时,顺手将车板的皮袄穿在自个身上。车大板见状十分恼怒,就皮袄的归属,争吵起来。荆家清说:“这样吧!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谁也纠缠不清,不如咱回去到县衙,叫官断!”车大板也只能依趁车人意思了。
击鼓升堂,县官让各自声明皮袄究竟凭啥是谁的。车老板陈详细说了一番话。荆家清说,我是个盐贩子,毛皮多有盐屑,不信,敲打皮袄,叫它作证。县太爷依计,让衙役用棍棒去打皮袄。结果地上有许多盐粒。于是将皮袄判给了荆家清,赶车人一百个不服气地顿脚搓手地和这个冤家出了衙门。此时,意满志得的荆家清拉住赶车人说:“我叫荆家清,你看咱两互相又没共过事,既不熟悉,又无来往,我坑过你没有?您凭啥说我一无是处,拍拍心口,有良心没有!”一顿数落,一顿祷告车老板并对荆家清深表愧意。荆家清告诫赶车人说:“人人都不容易,信口雌黄要不得,听风言风语,无根无据地胡说,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这是一种蠢到家的傻货。看你是个老实玄儿,咱两到此为止,给,还给你的皮袄,以后别随便评论人了!”车老板羞得无地自容,连说:“对不起!”后来,车老板与荆家清结为好朋友,此是后话。
最后,党支部书记总结说:“《庄子.秋水》中写了《井蛙和海鳖》的故事,井蛙对海鳖说:‘我多快活啊!出来在井上下蹦跳,下去就在窟窿中歇息舒服,哪个比不得上我呀!我独占一汪水,俨然一国之王呢?你看天就一井口大,知足了。’海鳖给井蛙讲海的故事:‘千里,不是很广吗?都不可与海相比。’
‘古时,十年涨了九年大洪水,可海水不见多,大旱十年海水不见少。旱与涝,海还是老样子。我就住在海里,享受着广阔博大的幸福和快乐。井蛙听了,又吃惊,又惭愧。不再说:“蚂蚁沿槐夸大国,蚍蜉撼大树”的幼稚话了。惭愧地又窝回到井底。’
我们在团队中共事,一定要重视学习,一个人的经验、阅历总是有限的,公共集体就像无限的大海一样,有许多需要我们认识了解的难题,如果仅凭一孔之见,对不知的事物,妄下结论,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评价和判断,以至于弄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甚至做出“南辕北辙”、“刻舟求剑”式的无效功。这样,不仅会犯错误,还容易走进犯罪的死胡同......读书、背书是增进,知识的重要途径,缺失了理论的指导,就会多了些行动的盲目性。弄不好就会走弓背路。所以要在我们社区倡导:做学习型干部,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与职务相当的贡献,同历史潮流一同前进,否则,就难以改变,使我们的工作处在劣势的不利地位。这应是学习的目的。”
2015年11月21日
|